寄语
从科技到价值,共筑航天梦想
“作为星遥光宇的创始人,我深信技术创新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我们的团队不仅肩负着开拓前沿科技的使命,更致力于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,为客户和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。在未来,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,不断挑战自我,勇攀高峰,为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感谢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,感谢每一位合作伙伴的信任与支持,让我们共同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。”
王建宇
星遥光宇(常州)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
我们的团队
星遥光宇的核心力量
董广军
副总经理
聂际敏
总经理

王建宇
首席科学家
王建宇,中科院院士,公司创始人、首席科学家,全面负责公司整体运行。长期从事空间光电技术与系统研究,在空间红外和超光谱遥感、空间互联网的激光通信和量子通信的主被动信息获取与处理、系统控制与集成等研究中,取得了原创性、系统性重大成果。通过空间光电遥感和空间激光通信和量子通信等国家重大任务,实现了空间主动光电探测技术系统创新。创建了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,承担了量子卫星、嫦娥工程、863、973等国家重大任务30多项。为我国的空间互联网和商业航天提供原创性的核心技术,解决我国在该领域被“卡脖子”的问题。已出版专著2部,发表论文约200篇,拥有发明专利100多项。获奖多次。
技术专长:
空间激光通信,红外遥感和光电成像设备。
研究成果应用:
1、中科院空间尺度量子通信关键技术担任项目总师;
2、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“墨子号”工程担任总指挥,常务副总设计师;
3、中科院“太极一号”卫星工程担任总师;
4、国家载人航天空间时频系统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;
5、国家中高轨量子科学卫星工程担任总师;
6、国家高分航空系统专项工程担任副总设计师;
7、上海市量子信息技术重点专项担任负责人;
获奖情况:
1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(3次获得);
2、中科院杰出成就奖(2次获得);
3、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(3次获得);
4、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科姆·克利夫兰奖。

张亮
研究员
1985年出生,博士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。主持和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、上海市科委、载人航天工程等多个项目,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某项目首席科学家。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、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、中组部青年拔尖等人才计划。
2011年中科院大学博士毕业后,一直在技物所工作,历任助理研究员,副研究员,研究员等。

聂际敏
总经理
公司总经理,负责公司的战略布局和日常运行。长期从事卫星量子通信相关工作。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,广东城域量子安全通信时频网络及关键技术,微纳量子卫星应用总体等项目。在卫星量子领域已拥有16项专利授权12项专利申请,获奖多次。
技术专长:
量子通信技术。
研究成果应用:
1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洲际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”担任电力应用负责人,将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实际应用结合,实现全球密钥分发,安全加密数据传输; 2、国家发改委“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”项目担任网络设计建设负责人,建设全球首个、也是目前唯一的大规模星地一体量子网络,服务和推动量子通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。总长超过1万公里,覆盖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、东北等区域的17个省市约80个城市,是全球领先的运营级量子骨干网络; 3、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“星地一体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及关键技术”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,在广州建立卫星地面站接入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于网络,形成保障回路,避免单点故障; 4、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“空地一体化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示范网络”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,”在广州利用CVQKD技术建立一个演示验证网络,与用DVQKD网络,量子卫星网络互通。另外实现CVQKD首次自由空间5公里通信。
获奖情况: 1、山东省公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
量子通信技术。
研究成果应用:
1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洲际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”担任电力应用负责人,将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实际应用结合,实现全球密钥分发,安全加密数据传输; 2、国家发改委“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”项目担任网络设计建设负责人,建设全球首个、也是目前唯一的大规模星地一体量子网络,服务和推动量子通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。总长超过1万公里,覆盖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、东北等区域的17个省市约80个城市,是全球领先的运营级量子骨干网络; 3、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“星地一体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及关键技术”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,在广州建立卫星地面站接入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于网络,形成保障回路,避免单点故障; 4、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“空地一体化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示范网络”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,”在广州利用CVQKD技术建立一个演示验证网络,与用DVQKD网络,量子卫星网络互通。另外实现CVQKD首次自由空间5公里通信。
获奖情况: 1、山东省公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

李春来
研究员
1982年出生,博士。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教授。主持和参与了多项航天型号任务,包括:实践系列长波红外相机、环境系列红外相机,嫦娥系列红外成像光谱仪、火星探测矿物光谱分析仪。现担任中国红外产业联盟副秘书长、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热红外专委会委员、中国标准化计量专委会委员、国防173首席科学家,《光子学报》青年编委。
2009年中科院大学博士毕业后,一直在技物所工作,历任助理研究员,副研究员,研究员等

董广军
副总经理
公司副总经理,博士、高工,负责公司对外业务拓展和体系建设对外业务拓展和体系建设。长期从事遥感图像空间信息学、光电遥感等领域的研究,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转化孵化能力。已出版专著3部,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。连续承担参与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项目、国家973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国家项目6项,省部级项目12项。获奖多次。
技术专长:
主被动光电探测,遥感应用处理。 研究成果应用: 1、国家博后基金特别项目“高光谱成像退化机理与高精度校正技术”担任项目负责人,为后续开展973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; 2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高光谱信息流形学习与层次向量机联合认知模式研究”项目担任课题组长,形成多篇SCI\EI论文,培养多名研究生; 3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CPU/GPU异构系统下高光谱遥感影像降维多级协同并行计算方法及优化策略”项目担任课题组长,极大的提高了遥感影像处理计算效率,应用于多个实际工程; 4、国家863计划“天基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处理系统及关键技术”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,提高了卫星测图精度与动态监测应用; 5、国家863计划“机载高空间分辨力、高光谱分辨力多维集成遥感系统”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,形成专著; 6、国家973计划“激光红外复合识别技术”项目项目担任子课题负责人,基于激光红外机理,开展高效复合识别,优势互补,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; 7、省科技重点研发,“基地化高精度卫星遥感定标场体系及国产装备”项目担任子课题负责人。发展了激光技术与光谱测量、成像结合的主动光电技术,为机载准实时动态测绘、车载光谱测量与遥感集群处理、无人智能驾驶技术、船载海岸带测量等多平台综合探测实现奠定基础。
获奖情况:
1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(国务院); 2、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(省政府); 3、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(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); 4、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(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); 5、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(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)。
技术专长:
主被动光电探测,遥感应用处理。 研究成果应用: 1、国家博后基金特别项目“高光谱成像退化机理与高精度校正技术”担任项目负责人,为后续开展973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; 2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高光谱信息流形学习与层次向量机联合认知模式研究”项目担任课题组长,形成多篇SCI\EI论文,培养多名研究生; 3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CPU/GPU异构系统下高光谱遥感影像降维多级协同并行计算方法及优化策略”项目担任课题组长,极大的提高了遥感影像处理计算效率,应用于多个实际工程; 4、国家863计划“天基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处理系统及关键技术”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,提高了卫星测图精度与动态监测应用; 5、国家863计划“机载高空间分辨力、高光谱分辨力多维集成遥感系统”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,形成专著; 6、国家973计划“激光红外复合识别技术”项目项目担任子课题负责人,基于激光红外机理,开展高效复合识别,优势互补,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; 7、省科技重点研发,“基地化高精度卫星遥感定标场体系及国产装备”项目担任子课题负责人。发展了激光技术与光谱测量、成像结合的主动光电技术,为机载准实时动态测绘、车载光谱测量与遥感集群处理、无人智能驾驶技术、船载海岸带测量等多平台综合探测实现奠定基础。
获奖情况:
1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(国务院); 2、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(省政府); 3、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(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); 4、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(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); 5、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(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)。
与我们共同成长
有兴趣和我们一起工作吗?
“我们正在寻找具有创造力、热情和专业精神的优秀人才,加入我们,您将与顶尖的专家团队一起,参与到前沿的商业航天项目中,共同推动技术创新。无论您是行业新星还是经验丰富的专家,我们都欢迎您的加入,为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。”
- 提供职业晋升和个人成长的机会
- 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与平衡的工作生活
- 持续的培训与学习机会
-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